
6月2日,建筑初創公司Katerra宣布倒閉,一時間引發嘩然。
據悉,Katerra成立于2015年,主要從事裝配式建筑工程,曾利用3年時間拿下13億美金訂單,成功躋身全美25大建筑總承包商之列。
它曾獲得軟銀、富士康等知名投資機構和廠商青睞,經歷4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1115億美元。市值估值超過30億美元。一時風頭無兩。
為何今日被市場驅逐的katerra,當初能頻繁獲得資本青睞,只是因為會講故事嗎?
創始人在2019年的年會演講
我們都知道資本有著超乎尋常的商業敏銳度。資本流向哪里,就代表風口在哪里。那么,katerra背后的裝配式建筑蘊含哪些機會點呢?
1.傳統建筑行業急需技術改革
建筑產業傳統且龐大,約占全球GDP的13%,雇傭了全球7%以上的工作人員。但它也是技術創新的洼地,嚴重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建筑行業是僅有的幾個生產效率下降的行業之一。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建造方式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仍然主要使用手工方式。雖然建筑設計和結構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了非常豐富的形式,但是建造本身仍依賴熟練技術工人,整體效率不高。
第二, 建筑行業對于技術創新缺乏持續投入。根據調研顯示,建筑公司對于技術的投資比率僅占總收入的1.5%,這種較低的投資比率不足以產生推動行業變革的技術創新。
伴隨著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以及客戶對于項目準確性和及時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個低效的行業中存在巨大的整合改造機會。
硅谷的創業者敏銳地感覺到,用技術顛覆傳統建筑行業的機會到來了。
2.“裝配式建筑+平臺一體化”商業模式一騎絕塵
有了強大的人設護體,接著便是投其所好。
近年來,不少創新者將目光轉向傳統建筑領域,掀起了一場技術革命,他們或專注于某一特定環節,或致力于整體施工流程的效率優化。
Katerra是后一種的典型代表,采取"裝配式建筑+平臺一體化"的模式。
裝配式建筑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安裝完成的建筑。
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融合創造了一個"工業化建設"的過程,可以顯著提高材料和勞動力的使用效率,減少新建筑的交付時間和建設成本。這也是現代建筑行業進化的方向。
Katerra建立了一種以工廠為中心,以技術為平臺的全新模式。
在裝配式建筑的基礎上,基于技術平臺將設計、生產、施工、采購、物流等全部環節整合到一起,從專注于單個項目轉變為打通項目與項目之間的規模效益。
Katerra模式的亮點:
第一,采取異地施工模式,將建筑"產品化"
Katerra擁有自己的裝配式生產工廠,所有構件(包括墻板、窗戶、櫥柜五金等)都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完成,再通過自己的物流團隊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
將建筑作為工業化產品進行生產,很多工作前置到工廠完成,不僅縮短了建造工期,而且大大減少了對于建筑熟練工人的依賴。
第二,采用系統的方法來消除建筑設計和施工中不必要的時間和成本
Katerra在成立短短五年的時間內,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擁有超過20家公司,在全球建設有工廠和采購中心。
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環節,提供建筑工程、室內設計、材料供應、施工管理和總承包以及裝修等一站式服務,與一般建筑商相比,優勢突出。
Katerra整合供應鏈有什么好處?
第一,整個建筑過程從頭到尾由一個團隊負責,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不同利益方之間的拉扯,減少溝通成本和項目推進的阻力。
第二,通過精選優質產品、產地直采的全球供應鏈,消除了中間商的流通溢價,將節省的資金直接轉移給客戶。
第三,依托技術平臺,提高多項目之間的協調能力
目前,建筑行業仍然以單個項目為基礎推進,難以形成規模優勢。
Katerra通過IoT物聯網絡、SAP HANA 智能數據平臺和BIM工具,可以全程追蹤員工、設備、物料的進度,實現全流程信息化,為不同項目之間的協作打下基礎,在人員調配和物料集采等方面更具備規模優勢。
這也讓投資人看到了技術改造傳統建筑行業巨大的想象空間,使Katerra成為建筑行業最大的"吸金怪獸"。
吳曉波說:創業,就商業本質來說,就是一場幸存者游戲。盡管Katerra 在內部管理、成本控制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導致滿盤皆輸。但不能否認它的商業模式和對行業的思考依然是優秀和超前的,帶給裝配式建筑行業的啟示和影響是深遠的。
而如何把握好風口,吃下趨勢賦予行業的蛋糕,是每個身處在其中的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愿我們都被時代的機遇厚待。